当前位置: 首页 史鉴
岁岁春草生 踏青二三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踏青的时节到了。走进郊野寻觅春天芳踪,看碧水蓝天,观草木葱茏,闻百花清香,听燕子呢喃,让人身心愉悦、心胸开阔,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踏青又称踩青、探春、寻春。春日郊游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史记·殷本纪》中玄鸟生商的故事,便涉及春天郊游之事。周代文献也有记载,《诗经·郑风·溱洧》里便描写了郊游踏青活动。

  在汉代,踏青与祭祀活动逐渐融合。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成为踏青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到郊外洗濯祓除、祈福消灾,同时享受春日的自然风光。张衡在《南都赋》中描述道,“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夕暮言归,其乐难忘”。郊游场面甚为宏大。

  魏晋时期,春日郊游活动颇为流行。据《晋书》所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常常外出踏青。此时的郊游,文人雅士多参与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曲水流觞”,即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的集会。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其盛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隋唐时期,郊游踏青之风空前兴盛。隋朝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是我国迄今存世最古老的画卷,这幅图展现了古人骑马乘舟在山水间游乐的场景,画面中青山叠翠、水波荡漾、杏桃绽开,一幅春意融融的景象。唐代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诗句。白居易的《春游》诗曰:“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足见当时郊游踏青盛况。

  据一些民俗学者考证,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步取代了上巳节和寒食节。踏青也成为清明节习俗中,除祭祖扫墓之外的重要活动之一。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也称汴京,今开封)人在清明节郊游的情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其郊游之盛,可见一斑。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汴京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

  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叙了南宋都城临安人春游踏青的情景:“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在他的笔下,春游的人们挤满了西湖堤岸,游船多到无行舟之路,唱歌和箫鼓之声震动四方。朱熹的《春日》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亦抒发了诗人于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之滨游春踏青的愉悦心情。

  明清时期,清明节踏青之俗更为固定。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而在很多地方,踏青游玩拓展到整个春天,内容也更加丰富。《杭州府志》说,“二月花朝以往,士女急先出郊,谓之探春。画舫轻舟,栉比鳞集,先南屏,次放生池、湖心亭”,“每当春日,桃花盛放,一望如锦,游人多问津焉”。《绍兴府志》记载,“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

  郊游踏青虽选在一年之春,但历朝历代南北各地有先有后,各不相同。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但事实上,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踏青时节是清明节。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

  踏青这一民俗的丰富历史渊源体现了中国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踏青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到了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的时节,让我们走向大自然,感受这勃勃生机和青春的力量,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潘春华


责任编辑:通化县纪委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纪委
吉ICP备20003577号
“清廉通化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