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
文化之约丨回溯烽火岁月 见证不朽功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5-08-25

国家图书馆推出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

回溯烽火岁月 见证不朽功勋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近日,“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国家图书馆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在北京举办。上图为展出的抗战文献及整理成果,下图为读者在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刘同华 摄

  近日,“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国家图书馆抗战文献整理成果展”在北京开幕。本次展览选取自2012年“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实施以来的部分整理成果——泛黄纸页间,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宣言、主张,也有普通战士的深情家书;既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斗纪实,也有抗战歌曲、戏剧、版画的生动记录,集中展示了伟大抗战精神。

  文献俱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力透纸背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践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本次展览的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献整理出版成果,主要来自江苏省档案局(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东省图书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涉及红色期刊、报纸、地图、日记、家书等——镶嵌入历史的文献,带领我们回溯烽火岁月,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

  “当今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段节选自《八一宣言》的文字以穿透纸背的铿锵之力,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份宣言对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积极作用。

  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形成“敌后抗战堡垒”。《八路军抗战期刊汇编》由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整理,首次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藏的《战场画报》《冀南群众》等珍稀期刊近百种,进行影印出版,内容以晋冀鲁豫、晋察冀根据地文献为主。

  红色期刊作为党的喉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政策、路线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华抗战期刊丛编》由江苏省档案局(馆)、南京师范大学抗战研究中心联合编纂,系首次以“抗战”为主题的大型红色期刊的影印,将该馆所藏八路军、新四军期刊进行系统整理,绝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公布。《山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期刊汇编》共收录山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期刊111种、750余期,内容涵盖战事通报、英雄表彰、生产建设、支前拥军、政策学习、工作经验、文艺批评、文艺创作等诸多方面,绝大部分为首次整理出版。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献是记忆的载体。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献从不同角度宣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存史鉴今,全民族抗战的珍贵记忆永不磨灭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抗争,更是全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展现。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感召着中国人民共同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1937年北平沦陷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副馆长袁同礼“愤日寇之暴行,不甘为敌傀儡”,率部分馆员南迁昆明。面对日军对中华文明的摧残,袁同礼痛感“历史陈迹最易泯灭”,遂联合冯友兰、傅斯年、陈寅恪等学者,以“网罗散佚、存史鉴今”为宗旨,成立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征辑会以“无禁区、无边界”为原则,构建起全球史料采集网络,形成数万件档案。此举不仅为后世保存了抗战史记忆,更在战火中延续了中华文脉。

  征辑会还特别向周恩来提出申请,请求支援搜集抗日史料工作,得到热情支持。1939年4月,林伯渠通过李俨转交北平图书馆书籍50册。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函付《毛泽东救国言论选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拂晓报》等书报数十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共早期革命文献和抗战文献得以公开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

  抗战时期的宣传与动员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坚持持久战的关键手段。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各政治力量、社会团体及民众通过多元化的宣传策略和动员机制,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凝聚,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胜利奠定了社会基础。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们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话剧、版画等文艺作品,在砥砺民众、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文艺投身抗战实绩的最集中体现。

  比如展出的抗战时期的歌曲等作品,出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珍稀抗战文献汇刊》;抗战诗集、话剧剧本、版画作品,出自《中国抗战新诗集文献汇编》等。翻开历史的书页,在斑驳的文献中追寻那些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炽热灵魂,感受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

  展览的重头文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珍稀抗战文献汇刊》,收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藏珍稀抗战文献四百余件(套),文献种类涉及图书、日记、信件、笔记、公文、赠言簿、歌本乐谱等。其中很多文献,都是首次公开出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拒绝“断层”,珍稀革命文献保护成果斐然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主要是指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各种文献资料。这批文献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辉历史,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

  这一时期正是造纸和印刷技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文献印刷质量良莠不齐,许多文献已经自然老化,如不及时抢救,文献历史将面临“断层”危险。

  为抢救和保护这一时期珍贵文献,继承革命文化,2012年在中央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正式启动,成为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后又一个全国性文献保护项目。2016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被分别写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2021年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

  10余年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保护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文献普查有序开展,文献征集成果显著,文献整理规模显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数字资源建设硕果累累。同时,围绕重大历史题材和国家重要纪念日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活动,比如2014年举办“历史的审判——馆藏东京审判图片展”,2015年举办“不朽的长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献展”,2016年举办“红色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馆藏文献展”,2017年举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国家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精品展”和“钢铁长城——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馆藏文献展”,2019年“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成果亮相“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等等。本次展览的抗战文献,就是保护计划成果的集中展现。

  文献无声,历史有痕。抗战文献,不仅是对过去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深刻启迪,还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铭记苦难到汲取力量,从守护记忆到开创未来。

  今天,我们以文献为桥,让历史照进现实。愿每一位观展者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穆铎


责任编辑:通化县纪委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纪委
吉ICP备20003577号
“清廉通化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