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鉴
血脉里的秦腔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都市剧院里,当那一声秦腔如凌厉箭矢般穿越空气、冲入耳膜时,我的身体莫名一震。高亢的旋律似一把刀子,毫无阻碍地径直刺穿我灵魂深处的沉寂,瞬间在血液中搅动起层层波澜。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原来在我的血脉之中,秦腔的根须始终坚韧地延伸着。

  思绪不由得飞到旧时家乡村子里的庙会上。每一次庙会,都少不了秦腔表演。那座老戏台,在岁月的侵蚀下已变得斑驳陈旧,台柱上刻着无数或深或浅的纹路,犹如老人额头的沟壑。台柱的裂缝里,几茎野草倔强地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老戏台生出的丝丝缕缕的胡须。

  戏台之上,演员脸上涂满油彩,衣袍虽略显褪色,但他们依然全力以赴,努力展现着秦腔往昔的辉煌风采。当唱腔攀升至高亢之处,演员脖颈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如几道暗青色的河流在皮肤上蜿蜒盘踞。而那鼓声与锣点,则像是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犹记得那一天,《铡美案》里的高潮一幕,饰演包公的演员,双目圆睁,眼神中透着威严与愤怒,声嘶力竭地吼出那句“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就在这时,他的嗓音突然“劈”开了,撕裂的声音,宛如寒冬的枯枝在风雪里骤然折断,显得格外突兀。台下的观众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冷气,紧接着,爆发出一阵更为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喝彩。那一刻,我身体里的血液仿佛被点燃,瞬间沸腾起来。这如裂帛般的声音,就像一把巨大的斧子,奋力劈开了冻土,让我血脉深处沉埋着的秦腔种子猛然苏醒。

  在熙熙攘攘的人丛深处,我看见了外婆的身影。她正安静地坐在一张小木凳上,双眼微微眯起,头随着秦腔的节奏轻轻摇晃,嘴唇也在无声地翕动着,仿佛正与台上的演员一同吟唱。外婆的发髻间,斜插着一枚古旧的木簪,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幽幽的光泽,宛如一道凝固了的岁月微光,承载着往昔的回忆。记得儿时夜晚,外婆哄我入睡时,口中常常哼唱的就是那几句秦腔:“我受苦供你把书读……”外婆的声音是那样温柔舒缓,与此刻台上粗犷豪放的吼声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它们又分明源自同一条根脉,在长河两端遥遥呼应,诉说着秦腔的传承与延续。

  秦腔,又称“梆子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作为我国汉族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民间歌舞,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受到周秦民歌、汉代乐府、唐代法曲等影响。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直抒胸臆,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凄切委婉、优美动听的特色。我们脚下这片苍莽厚实的大地,成为其千年智慧的源头活水;而它的阳刚之气、冲决之力,也凝聚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戏台上那一声“破音”的嘶吼,至今仍不时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它竟比我曾经听过的所有完美唱段都更让我心动神摇、难以忘怀。那声音虽然撕裂了空气,却意外地缝合了我与久远文化脐带之间的裂隙。它就如同我血脉里一根醒目的红丝线,在喧嚣繁杂的现代音浪中顽强地浮现出来,精准地标记出精神版图上那个无可替代的坐标原点。不知不觉间,我不由自主地轻轻哼唱起来。虽然唱词含混不清,调子也已走了样,但胸中那秦腔执拗的余响,仿佛是一股涌自心底的热泉,在都市林立的钢筋水泥之间,在如滔滔江水般的时代音浪里,固执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河道。

  秦腔是乡音,也是乡愁,是灵魂深处永不干涸的井泉,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精神滋养。那一声我们注定要听懂的、来自旷远时间的深沉回声,诉说着过去,连接着未来,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铭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张宏宇)


责任编辑:通化县纪委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纪委
吉ICP备20003577号
“清廉通化县”公众号